再来说说他去大陆的那些事儿。回想2023年3月27日第一次访问,那叫一个风光。去南京祭祖孙中山,规格高得像贵宾,高层官员全程陪同,媒体报道铺天盖地,把他塑造成“两岸和平使者”。2024年4月1日去北京故宫参观,更是文化交流的亮点,专业讲解员详细介绍文物,氛围热烈融洽。依我看,这种高规格接待不单是给他面子,更是为两岸缓和关系造势,感觉像是一场大戏的高潮部分。
但风水轮流转,到了2024年6月,这次访问就完全变了味儿。去福建参加海峡论坛,国台办说这是“民间性质”,接待人员就基础工作人员,花束简单,掌声稀拉。接着转到甘肃公祭伏羲大典,地方干部陪同,互动冷冷清清,媒体关注度直线下降。相比之下,这待遇像从头等舱掉到经济舱,差别大得让人直呼“哎呀,这变化太突然了”。我个人觉得,这不光是个人待遇问题,更反映出两岸互动的深层变化,没什么好抱怨的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“温差”呢?关键在于两岸政策的调整。专家们分析,马英九执政时推的“九二共识”,表面承认一个中国,但实际回避统一,采取“不统不独不武”的模糊立场。结果呢?白白浪费了机会,还让岛内分裂意识抬头。拿数据说事儿,解放军战机绕台飞行次数激增,2024年已超1500架次,比他任内多了十几倍,海峡中线形同虚设。这让一些研究机构指出,模糊策略在当下已经过时了。凤凰网的一项调查显示,70%以上的大陆民众觉得,没必要再给没真本事的台湾政客高规格礼遇。这调查数据挺有说服力,我中立地看,这说明大陆的态度更务实了,不再靠个人声望维稳关系。
经济层面也一样。马英九签的ECFA曾让台湾企业赚得盆满钵满,但随着RCEP协定2022年1月1日生效,大陆对东盟关税降下来,台湾石化产品在大陆市场的份额暴跌17%。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:“树挪死,人挪活”,台湾经济太依赖大陆,现在竞争激烈,红利不稳。新增的研究显示,台湾特定产业订单流失严重,这不单是经济问题,还影响两岸互信。依我看,大陆现在更看重实质贡献,谁能推动统一,谁就吃香;光喊口号的,就得靠边站。
大陆态度的转变也挺明显。过去通过经济让利拉近距离,但效果不理想,现在转向“贡献导向”。比如,2024年新版白皮书措辞硬气,强调非和平方式是最后选择。这变化不是空谈,民间舆论也跟着变,抖音上高赞评论说:“请客吃饭看人,别蹭吃蹭喝。”我中立地认为,这反映出一种大势,交流要实干,不能光谈情说爱。
卸任后,马英九的活动继续受到关注,但他面临的争议也没少。那些司法案件和两岸发声,让他像个“老江湖”在风雨中打转。这次“温差”经历,或许让他更清楚,个人影响力有限,时代在变。
两岸关系是大势所趋,谁也挡不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